社會心理學實驗通常旨在探討個體在社會環境中的行為、態度和認知。以下是一個經典的社會心理學實驗示例:
實驗名稱:斯坦福監獄實驗
背景與目的:
斯坦福監獄實驗由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於1971年設計,旨在研究人類在模擬監獄環境中的行為變化。實驗試圖探討權力、服從和角色扮演對個體心理的影響。
實驗設計:
- 參與者選擇:從志願者中挑選了24名心理健康的男性大學生,隨機分配為「囚犯」和「獄警」兩組。
- 環境設定:史丹福大學地下室被改造成模擬監獄,配有牢房、監控設備和獄警辦公室。
- 角色扮演:囚犯被剝奪個人身份(穿囚服、編號),獄警則穿戴制服和墨鏡以增強權威感。
- 實驗過程:實驗計畫持續兩周,觀察囚犯和獄警在模擬環境中的互動。
實驗結果:
- 獄警行為:獄警迅速表現出權力濫用,對囚犯進行羞辱、懲罰和心理控制。
- 囚犯反應:囚犯逐漸表現出被動、焦慮和抑鬱,部分人甚至出現嚴重的心理崩潰。
- 實驗終止:由於參與者心理狀態惡化,實驗在第六天被迫終止。
結論與啟示:
- 環境對人的影響:實驗表明,環境可以迅速改變個體的行為,即使是在短時間內。
- 權力與服從:獄警的行為揭示了權力如何導致濫用,而囚犯的服從則反映了人類在權威面前的脆弱性。
- 倫理爭議:實驗引發了關於心理學研究倫理的廣泛討論,強調了保護參與者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斯坦福監獄實驗不僅揭示了社會角色對行為的深刻影響,也為後續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