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夢對》是明代著名道士、醫學家楊慎所著的一部夢譯專著。楊慎,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是明代著名的學者、詩人和史學家,有「明代第一才子」之稱。《三十六夢對》成書於明嘉靖年間,是楊慎根據自己多年的夢境經驗,結合醫學、道學、佛學等知識,對夢境進行解釋和說明的著作。
在《三十六夢對》中,楊慎將夢境分為三十六類,對每一類夢境都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和說明。這三十六夢對分別是:
這三十六夢對涵蓋了人們在夢境中可能經歷到的各種情況,楊慎在解釋這些夢境時,既考慮了夢境本身所反映的心理狀態,也結合了當時的醫學、道學等知識,對夢境的成因和意義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三十六夢對》在當時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對後世夢譯學的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該書不僅為讀者提供了解釋夢境的方法,還對人們認識自己內心世界、調節心理狀態具有一定的幫助。同時,該書也反映了明代社會的風俗習慣、文化背景和思想觀念,是研究明代社會文化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