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
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網路成癮(Internet Addiction, IA)已成為全球關注的心理健康問題之一。為了有效評估網路成癮的程度,研究者開始開發相應的測量工具。本文旨在探討中文網路成癮量表(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CIAS)的編製過程及其心理計量特性。
一、研究背景
網路成癮被定義為過度使用網路,導致個人在學業、工作、社交等方面出現功能障礙的行為模式。早期的網路成癮研究多基於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量表,然而,由於文化差異的存在,這些量表在中文環境中的適用性受到質疑。因此,編製一套適合中文使用者的網路成癮量表成為必要。
二、量表的編製
中文網路成癮量表的編製過程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 文獻回顧與理論建構:研究者參考了Young(1998)的網路成癮診斷標準及其他相關文獻,確定了網路成癮的核心特徵,如耐受性、戒斷症狀、時間管理失控等。
- 題項生成:基於理論建構,研究者編寫了初步的題項,並通過專家審查與預試,確保題項的內容效度與可理解性。
- 量表初版測試:將初步編製的量表應用於大樣本,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EFA)以確定量表的結構效度。
- 量表修訂與驗證:根據EFA的結果,調整題項並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CFA),進一步確認量表的心理計量特性。
三、心理計量特性
中文網路成癮量表在多次研究中展現了良好的心理計量特性:
- 信度: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通常高於0.90,顯示其具有良好的信度。
- 效度:通過EFA與CFA,量表展現了良好的結構效度。此外,與其他網路成癮量表的相關性分析也顯示了良好的聚合效度。
- 區分效度:量表能夠有效區分網路成癮者與非成癮者,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四、應用與限制
中文網路成癮量表已被廣泛應用於教育、臨床及研究領域,幫助識別與乾預網路成癮問題。然而,該量表仍存在一些限制,例如對不同年齡層與文化背景的適用性尚需進一步驗證。
五、結論
中文網路成癮量表的編製為中文使用者提供了一個有效的評估工具,具有較高的信度與效度。未來研究應進一步探討其在不同群體中的適用性,並結合神經科學與行為學研究,深化對網路成癮的理解與乾預。
參考文獻
- Young, K. S.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3), 237-244.
- 陳淑惠等(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心理學報,35(3),27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