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心理學認為,心理現象與人體臟腑功能、氣血運行、經絡通暢等密切相關。中醫理論強調「心主神明」,即心臟不僅負責血液循環,還與精神、意識、思維等心理活動密切相關。中醫心理學將心理現象視為人體整體功能的一部分,強調心理與生理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情志與臟腑:中醫認為,情志活動與五臟功能密切相關。不同的情志活動對應不同的臟腑,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情志的過度或不足都會影響相應臟腑的功能,進而影響整體健康。
氣機與情志:中醫強調氣機的升降出入對情志的影響。情志失調會導致氣機紊亂,如氣滯、氣逆、氣陷等,進而引發各種心理和生理問題。
陰陽平衡:中醫認為,心理現象的平衡與陰陽平衡密切相關。陰陽失調會導致情誌異常,如過度興奮或抑鬱等。通過調節陰陽,可以達到心理平衡和健康。
經絡與心理: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經絡不通會影響情志活動。通過針灸、推拿等方法疏通經絡,可以調節心理狀態。
整體觀念:中醫心理學強調心理現象與人體整體功能的統一性,認為心理問題不僅僅是精神層面的問題,而是與臟腑、氣血、經絡等多方面因素相關的整體問題。
綜上所述,中醫心理學通過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方法,將心理現象與人體生理功能相結合,強調通過調節臟腑功能、氣機運行、陰陽平衡等來達到心理健康的平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