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論心理學是20世紀初期由美國心理學家喬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和查爾斯·霍頓·庫利(Charles Horton Cooley)等人發展的一種社會心理學理論。該理論強調個體與社會環境之間的互動對心理發展的影響,認為自我意識和社會行為是通過與他人的互動形成的。
互動論的核心觀點是,個體的自我概念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通過社會互動逐漸形成的。米德提出「自我」由兩部分組成:「主我」(I)和「客我」(Me)。「主我」代表個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客我」則是通過社會互動形成的對他人期望的內化。個體通過「角色扮演」來理解他人的觀點,進而形成自我意識。
庫利則提出了「鏡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的概念,認為個體通過他人對自己的反應和評價來認識自己。這一過程包括三個階段:首先,個體想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其次,個體想像他人對自己形象的評價;最後,個體根據這些評價形成自我感受。
互動論心理學對後來的社會學和心理學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在符號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的發展中起到了關鍵作用。該理論強調語言、符號和意義在人際互動中的重要性,認為社會現實是通過個體之間的符號交流共同構建的。
總的來說,互動論心理學為理解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提供了一個重要框架,強調了社會互動在心理發展中的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