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心理學派(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紀中葉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流派,強調人的內在價值、自我實現和主觀體驗。它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和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人本主義心理學派是對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學派的一種補充和批判,主張心理學應該關注人的積極面,而不僅僅是病理或行為控制。
自我實現:馬斯洛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類有從生理需求到自我實現需求的多層次需求。自我實現是最高層次的需求,指的是個體追求自身潛能的最大化。
人的主觀體驗: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個體的主觀體驗和內在感受,認為每個人都具有獨特的視角和價值觀。
無條件積極關注:羅傑斯提出「無條件積極關注」的概念,認為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得到他人的接納和支持,才能發展出健康的自我概念。
以人為本:這一學派強調尊重個體的人性和尊嚴,反對將人簡單地視為研究對象或行為反應的集合。
自由意志: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具有自由意志,能夠主動選擇自己的行為和生活方式。
儘管人本主義心理學在理論和實踐中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也受到一些批評: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為心理學注入了人文關懷,強調個體的內在價值和成長潛力。儘管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其核心理念對心理治療、教育和管理等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