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夢」這一比喻源自中國古代哲學和文學,常用來形容人生的短暫、虛幻和不可捉摸。莊子在《齊物論》中提到「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這段文字表達了人生與夢境之間的模糊界限,暗示了人生的虛幻性。
在文學作品中,這一主題也常被用來表達對人生無常的感慨。例如,蘇軾在《赤壁賦》中寫道:「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這些詩句表達了人生短暫如蜉蝣,渺小如滄海一粟,而自然卻永恆不變,令人感嘆。
「人生如夢」這一比喻提醒我們,人生短暫而珍貴,應當珍惜當下,追求內心的真實和滿足。同時,它也提醒我們不要過於執著於物質和外在的成功,因為這些都是虛幻的,最終都會如夢境般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