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空間心理學,也稱為空間行為學或近體學(Proxemics),是由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 T. Hall)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概念,主要研究人類如何使用空間以及這種使用如何影響人際互動和社會行為。
霍爾將人際空間分為四種類型,每種類型對應於不同的社會互動和關係:
親密距離(Intimate Distance):大約0到45厘米,適用於親密關係,如情侶、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在這個距離內,人們可以進行身體接觸,感受到對方的體溫和氣味。
個人距離(Personal Distance):大約45厘米到1.2米,適用於朋友和熟人之間的互動。這個距離允許人們進行較為私密的對話,同時保持一定的個人空間。
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大約1.2米到3.6米,適用於商務或正式社交場合的互動。這個距離適用於非個人化的交流,如工作會議或社交聚會。
公共距離(Public Distance):超過3.6米,適用於公開演講或表演等場合。在這個距離上,個人之間的直接互動較少,更多的是單向的交流。
人際空間的使用受到文化、社會規範、個人偏好和情境的影響。例如,在一些文化中,人們習慣於較近的互動距離,而在其他文化中,人們可能更傾向於保持較大的個人空間。了解和套用人際空間心理學的原則,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改善人際互動,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和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