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創傷是指個體在經歷或目睹極端壓力或威脅性事件後,產生的持久性心理影響。這些事件通常超出了個體的應對能力,並可能對其情感、認知和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
心理創傷可以分為兩種主要類型:
急性創傷:由單一事件引發,如車禍、自然災害、暴力襲擊等。這種創傷通常在事件發生後不久出現,症狀可能包括閃回、噩夢、情緒波動、焦慮和迴避行為等。
慢性創傷:由長期或反覆的創傷性經歷引起,如家庭暴力、戰爭、長期虐待等。慢性創傷可能導致更複雜的心理問題,如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抑鬱、焦慮障礙,甚至影響個體的自我認同和人際關係。
心理創傷的核心特徵包括:
心理創傷的治療通常需要專業的心理干預,如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療法、眼動脫敏與再處理療法)和藥物治療。及時的干預和支持可以幫助個體逐步恢復心理健康,重建生活的意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