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心理學,又稱行為主義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個體在特定環境中的行為表現及其背後的心理機制。行為心理學強調通過觀察和測量外部行為來理解心理過程,而非依賴內省或主觀感受。
行為心理學的核心觀點是,行為是由環境中的刺激和個體的反應之間的聯結決定的。這一學派認為,人類的行為可以通過學習、條件反射和強化等機制來解釋。行為心理學的代表人物包括約翰·華生(John B. Watson)和伯爾赫斯·斯金納(B.F. Skinner)。
華生是行為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他主張心理學應專注於可觀察的行為,而非不可見的心理狀態。斯金納則進一步發展了行為主義理論,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的概念,強調行為的結果(如獎勵或懲罰)會直接影響行為的重複機率。
行為心理學在教育、心理治療和組織管理等領域有廣泛套用。例如,通過行為矯正技術幫助個體改變不良行為,或通過強化機制提高學習效率。儘管行為心理學在20世紀中期曾占據主導地位,但後來受到認知心理學等其他學派的挑戰,逐漸與其他心理學理論融合,形成了更為全面的心理學研究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