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成為一名畫家!"十五歲的我站在畫室裡,對著窗外的梧桐樹大聲宣告。那是個微涼的秋日午後,陽光透過樹葉在地上灑下斑駁的光影,像極了我心中對未來的憧憬。
畫室裡瀰漫著松節油和鉛筆屑的氣味,這是我最熟悉也最安心的味道。畫架上擺著我臨摹的梵谷《星夜》,藍色的漩渦中點綴著金黃的星光,雖然筆觸還顯稚嫩,但那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藝術的力量。我記得那天,我握著畫筆的手在微微顫抖,因為我終於找到了此生想要追尋的方向。
然而,現實總是比夢想更加骨感。當我向父母表達想要報考美術學院的願望時,迎接我的是長久的沉默。父親放下了手中的報紙,鏡片後的目光透著擔憂:"學藝術太不穩定了,還是選個實用的專業吧。"母親則輕輕嘆了口氣,說:"我們都是為你好。"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聽著窗外淅淅瀝瀝的雨聲,感覺胸口堵得難受。我打開手機,翻看著自己這些年畫的素描和水彩,每一筆每一劃都承載著我的熱情與希冀。我忽然明白,夢想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必答題。
第二天,我開始了自己的"秘密行動"。每天放學後,我都會留在畫室多畫兩個小時,週末則去美術館臨摹名作。我把零用錢都省下來買畫具,甚至在網上接一些簡單的插畫訂單。雖然很累,但每當看到自己的進步,那種喜悅就足以驅散所有的疲憊。
轉眼到了高三,我鼓起勇氣再次向父母表達了自己的想法。這一次,我準備得很充分——我展示了自己這些年的作品,詳細解釋了未來的規劃,甚至還列出了一份詳細的收支預算。父親看著我整理的作品集,眼神從最初的驚訝漸漸變得柔和。他輕輕撫摸著我最新的油畫習作,說:"這些年,你一直在堅持,是嗎?"
那一刻,我感覺眼眶有些發熱。原來,父母不是不支持我的夢想,他們只是擔心我會在半途放棄。當他們看到我的決心和努力,那堵看似堅不可摧的牆,終於開始鬆動。
現在的我,已經如願以償地進入了美術學院。每當我站在畫布前,握著畫筆,看著顏料在畫布上綻放出絢麗的色彩,我就會想起那個在畫室裡對著梧桐樹宣告夢想的下午。逐夢的路上或許佈滿荊棘,但只要心中有光,腳下有路,再遙遠的夢想也終將抵達。
夢想不是空中樓閣,它需要我們用實際行動去澆灌。就像我最喜歡的那幅《星夜》,雖然畫中的星空看似遙不可及,但梵谷用他的畫筆,讓那片星空永遠定格在了畫布上。這或許就是逐夢的真諦——即使前路漫漫,也要勇敢地追尋屬於自己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