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評估與心理衡鑑是心理學中重要的專業過程,主要目的是透過系統化的方法,了解個體的心理狀態、行為模式及潛在問題,並為後續的介入或治療提供依據。以下將分別說明個案評估與心理衡鑑的定義、方法及應用。
一、個案評估
個案評估是指透過與個案的互動、觀察及資料蒐集,全面了解個體的心理、社會及行為狀況。其目的在於釐清問題的本質,並為制定適當的介入策略提供基礎。
-
評估內容
- 背景資料:包括家庭、教育、職業、健康等歷史。
- 心理狀態:情緒、認知功能、人格特質等。
- 行為表現:日常行為、人際互動、適應能力等。
- 社會環境:家庭、學校、工作場所等對個體的影響。
-
評估方法
- 訪談法:透過結構化或半結構化訪談,蒐集個案的自我陳述。
- 觀察法:在自然或特定情境下觀察個體的行為表現。
- 問卷調查:使用標準化問卷或量表,量化個體的心理特質或問題。
- 檔案分析:檢視個案的相關紀錄,如醫療、教育或司法資料。
-
應用
- 用於臨床診斷、治療計劃制定、教育輔導或職業諮詢等領域。
二、心理衡鑑
心理衡鑑是透過標準化的心理測驗工具,評估個體的心理特質、能力或問題。其結果具有客觀性與科學性,常用於臨床、教育及職業心理學領域。
-
衡鑑內容
- 智力測驗:評估認知能力,如智商(IQ)。
- 人格測驗:評估個體的人格特質,如內外向、情緒穩定性。
- 情緒與行為測驗:評估焦慮、憂鬱、注意力缺陷等問題。
- 職業興趣測驗:評估個體的職業傾向與興趣。
-
常用工具
- 魏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評估成人智力。
- 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MMPI):評估人格特質與心理病理。
- 貝克憂鬱量表(BDI):評估憂鬱症狀。
- 羅夏克墨跡測驗(Rorschach Test):投射性人格測驗。
-
應用
三、個案評估與心理衡鑑的結合
在實際應用中,個案評估與心理衡鑑常結合使用。個案評估提供質性資料,心理衡鑑則提供量化數據,兩者互補,能更全面了解個體的心理狀況。例如,在臨床心理學中,心理師可能先透過訪談了解個案的主觀感受,再使用心理測驗確認診斷,最後制定個人化的治療計劃。
四、注意事項
- 專業倫理:評估與衡鑑過程需遵守保密原則,並尊重個案的自主權。
- 工具選擇:應根據個案的需求與問題,選擇適當的評估工具。
- 結果解釋:評估結果需謹慎解釋,避免標籤化或過度推論。
總結
個案評估與心理衡鑑是心理學專業的核心技術,透過科學化的方法,協助個體了解自身問題,並為專業人員提供介入的依據。兩者的結合能提升評估的準確性與有效性,為個體的心理健康與生活適應提供重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