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是由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創立的一種心理學理論。阿德勒最初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的核心成員之一,但後來因觀點分歧而獨立發展出個體心理學。這一理論強調個體的整體性、社會性和目標導向性,認為人類行為的主要驅動力是追求優越感和克服自卑感。
自卑感與補償
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是人類行為的普遍動力。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某種形式的自卑感,尤其是在童年時期。為了克服這種自卑感,個體會通過努力和成就來補償,這種補償可以是健康的,也可能導致過度補償,形成心理問題。
追求優越
阿德勒提出,人類行為的核心目標是追求優越感,即通過努力實現自我完善和社會價值。這種追求並非意味著超越他人,而是指個體在自身能力範圍內實現潛能。
社會興趣
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是阿德勒理論中的重要概念,指個體對社會和他人的關心與合作傾向。阿德勒認為,心理健康的人會表現出較高的社會興趣,而心理問題往往與社會興趣的缺乏有關。
生活風格
生活風格(Lifestyle)是個體在童年時期形成的獨特行為模式和認知框架,它決定了個體如何看待世界和應對挑戰。阿德勒認為,生活風格在兒童早期(約5歲左右)就已基本形成,並會影響個體的一生。
虛構目標
阿德勒提出,個體往往會設定一些虛構的目標(Fictional Goals),這些目標可能是理想化的或不切實際的,但它們對個體的行為有重要影響。例如,一個人可能追求「完美」或「絕對安全」,儘管這些目標無法實現,卻會驅動其行為。
個體心理學在多個領域有廣泛套用,包括: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有顯著不同:
個體心理學以整體性和社會性為核心,強調個體在社會環境中的成長與發展。通過理解自卑感、優越感和社會興趣等概念,個體心理學為理解人類行為和心理問題提供了獨特的視角,並在心理諮詢、教育和社會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