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變理論(Covariation Theory)是社會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哈羅德·凱利(Harold Kelley)於1967年提出。該理論主要用於解釋人們如何歸因(Attribution),即個體如何解釋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原因。共變理論的核心思想是,人們通過觀察行為在不同情境下的變化模式,來判斷行為的原因。
凱利提出,人們在歸因時會依賴以下三個維度的信息:
一致性(Consensus)
一致性指的是在相同情境下,其他人是否會表現出與目標個體相同的行為。如果大多數人在相同情境下都會做出類似的行為,則一致性高;反之則低。
一貫性(Consistency)
一貫性指的是目標個體在不同時間、相同情境下是否會表現出相同的行為。如果個體在相同情境下總是表現出相同的行為,則一貫性高;反之則低。
區別性(Distinctiveness)
區別性指的是目標個體在不同情境下是否會表現出相同的行為。如果個體只在特定情境下表現出某種行為,則區別性高;反之則低。
共變理論被廣泛套用於解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歸因過程。例如:
儘管共變理論在解釋歸因過程中具有重要價值,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共變理論為社會心理學中的歸因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框架。通過分析行為的一致性、一貫性和區別性,人們可以更準確地理解行為的原因。然而,歸因過程也受到信息不完整、認知偏差和文化差異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在實際套用中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