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是由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於1979年提出的行為經濟學理論,用於解釋人們在面對風險時的決策行為。這一理論挑戰了傳統經濟學中的期望效用理論,認為人們在決策時並非完全理性,而是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以下是前景理論的核心內容:
前景理論提出,人們評估收益和損失的方式是非對稱的。價值函式具有以下特點:
前景理論認為,人們對機率的感知是非線性的:
人們的決策依賴於一個參照點(通常是現狀),而不是絕對的收益或損失。例如,同樣的100元收益,對於一個人來說可能是「意外之財」,而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是「未達預期」。
前景理論指出,決策結果會受到問題表述方式的影響。例如,將同一選擇描述為「拯救200人中的100人」或「導致200人中的100人死亡」,會導致人們做出不同的選擇。
前景理論在多個領域具有廣泛的套用:
儘管前景理論在解釋人類行為方面具有重要貢獻,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前景理論通過揭示人類決策中的非理性特徵,為理解現實中的經濟行為提供了重要工具。它不僅改變了經濟學的研究範式,也在心理學、管理學等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丹尼爾·卡尼曼因其在這一領域的貢獻獲得了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