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與人格》是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於1954年出版的一部重要心理學著作。該書系統地闡述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並探討了人類行為背後的動機與人格發展的關係。馬斯洛的理論對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等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至今仍被廣泛套用。
馬斯洛在書中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從低到高依次為:
馬斯洛認為,人類的需求是按照層次逐步滿足的,只有低層次需求得到滿足後,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
馬斯洛強調,動機是人類行為的內在驅動力。他將動機分為匱乏動機和成長動機:
在人格發展方面,馬斯洛認為,健康的人格是能夠不斷追求自我實現的個體。他通過對「自我實現者」的研究,總結了這些人格特質,如創造力、獨立性、接納現實、高峰體驗等。
馬斯洛特別關注「自我實現者」的心理狀態,認為這些人能夠體驗到「高峰體驗」(Peak Experience),即一種極度愉悅、超越自我的心理狀態。這種體驗通常與創造力、靈感和深刻的自我認知相關。
《動機與人格》不僅為心理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還對教育、管理、心理諮詢等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馬斯洛的理論強調人的潛能和積極面,推動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發展,成為20世紀心理學的重要里程碑。
總之,《動機與人格》是一部深入探討人類動機與人格發展的經典著作,其需求層次理論和自我實現概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