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個人化社會心理學(Deindividuation in Social Psychology)是指個體在群體中失去自我意識和個人身份感,從而表現出與平時不同的行為模式。這種現象通常發生在群體環境中,個體的身份被群體身份所取代,導致他們的行為受到群體規範的影響,甚至可能做出平時不會做的行為。
去個人化的概念最早由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提出,他在《群眾心理學》(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中描述了個體在群體中的行為變化。後來,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進一步發展了這一理論,提出了「去個人化模型」,強調匿名性和責任分散對個體行為的影響。
去個人化可能導致積極或消極的行為:
去個人化社會心理學揭示了個體在群體中的行為變化機制,強調了匿名性、責任分散和群體意識對個體行為的影響。這一理論不僅有助於理解群體行為的動態,也為管理和引導群體行為提供了重要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