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心理學大學用書確實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乏本土心理學資料的問題。儘管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學者致力於本土心理學的研究,並在教材中加入了相關內容,但整體上,台灣心理學教育仍較多依賴西方心理學理論和研究成果。
這種狀況部分源於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其發展初期主要受到西方學術體系的影響。許多經典理論和研究範式都源自歐美,因此在教材編寫時,西方心理學的內容占據了較大比重。此外,本土心理學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相關成果的積累和系統化也需要時間。
然而,隨著台灣心理學界對本土化研究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本土文化、社會背景對心理行為的影響,並在教材中逐步加入這些研究成果。例如,一些教材開始探討儒家文化、家庭觀念、團隊精神等對台灣民眾心理的影響。
總的來說,雖然台灣心理學大學用書在本土心理學資料方面仍有不足,但這一狀況正在逐步改善。未來,隨著本土心理學研究的深入和成果的積累,教材的本土化程度有望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