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占星,又稱印度占星或Jyotish,是印度古老的占星學體系,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吠陀占星與西方占星學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也有其獨特的特點。吠陀占星的核心是基於月亮的星座劃分,稱為「Nakshatra」,共有27個Nakshatra,每個Nakshatra代表月亮在天空中的特定位置。
在吠陀占星中,黃道帶被劃分為12個星座,稱為「Rashi」,與西方占星的12星座類似,但存在一定的偏移。這種偏移是由於吠陀占星採用「恆星黃道」系統,而西方占星採用「回歸黃道」系統。因此,吠陀占星的星座位置與西方占星有所不同,通常會相差約23度。
吠陀占星的12個星座(Rashi)如下:
吠陀占星不僅關注太陽星座,還特彆強調月亮星座(稱為「Janma Rashi」)和個人出生時月亮所在的Nakshatra(稱為「Janma Nakshatra」)。月亮被認為是情感、心理和內在世界的主要象徵,因此在吠陀占星中具有重要地位。
吠陀占星還使用九大行星(Navagraha),包括太陽、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以及兩個虛擬行星羅睺(Rahu)和計都(Ketu)。這些行星在個人命盤中的位置和相互關係被用來預測命運、性格和生活中的各種事件。
總的來說,吠陀占星是一門複雜而深邃的學問,融合了天文學、數學和哲學,旨在幫助人們理解自身與宇宙的關係,並通過占星指導生活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