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流言,又稱「周公恐懼流言日」,源自中國古代歷史典故,主要涉及西周時期的著名政治家周公旦。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去世後,周公輔佐年幼的成王,攝政當國,為周朝的穩定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他的攝政行為引起了一些諸侯和貴族的不滿,流言四起,有人誣陷他有篡位之心。
周公面對流言,內心雖然恐懼,但始終以國家和社稷為重,勤勉輔政,最終成功平定內亂,穩定了周朝的統治。這一典故後來被用來形容在權力或輿論壓力下,即便心懷恐懼,仍能堅守正道、忍辱負重的精神。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放言五首》中寫道:「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以此表達對歷史人物複雜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