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名旦,是西周初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因封地在周(今陝西岐山北),故稱周公。
周公在周武王去世後,輔佐年幼的成王,攝政七年,期間平定「三監之亂」,鞏固了西周政權。他制定並推行了一系列禮樂制度,包括「周禮」,對後世的禮制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周公還提出「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等政治理念,強調君主的道德修養和對民眾的責任,這些思想成為儒家政治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周公的貢獻不僅限於政治和軍事,他在文化、教育方面也有卓越成就。他提倡「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教育,奠定了中國古代教育體系的基礎。周公的言行被記錄在《尚書》中的《周書》部分,尤其是《大誥》、《康誥》、《酒誥》等篇,成為後世研究西周早期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資料。
周公被後世尊為「元聖」,在儒家傳統中享有極高的地位,孔子曾多次表達對周公的敬仰之情,稱「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體現了他對周公的深切懷念和對周公所代表的政治理想與文化傳統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