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理論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在面對壓力時的心理反應、行為表現及其影響的學術領域。壓力是指個體在面對內外部環境的挑戰時,感受到的心理或生理上的緊張狀態。壓力理論心理學的主要目的是探討壓力的來源、個體對壓力的應對方式,以及壓力對身心健康產生的影響。
壓力反應理論(Stress Response Theory)
由漢斯·塞利(Hans Selye)提出,他將壓力反應分為三個階段:
拉扎勒斯與福克曼的認知評估理論(Cognitive Appraisal Theory)
理察·拉扎勒斯(Richard Lazarus)和蘇珊·福克曼(Susan Folkman)提出,壓力不僅來自外部事件,更取決於個體對事件的認知評估。評估分為兩個階段:
霍姆斯與拉赫的生活事件理論(Life Events Theory)
托馬斯·霍姆斯(Thomas Holmes)和理察·拉赫(Richard Rahe)提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如結婚、失業、親人去世)會對個體產生壓力。他們開發了「社會再適應評定量表」(SRRS),用於量化生活事件對個體的壓力影響。
壓力來源可分為以下幾類:
長期處於壓力狀態可能對個體的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個體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應對壓力:
壓力理論心理學提供了一個框架,幫助我們理解壓力的本質及其對個體的影響。通過了解壓力的來源與應對方式,個體可以更好地管理壓力,提升生活品質與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