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化心理學(Externalization Psychology)是一種心理治療和諮詢的方法,強調將個體內心的困擾、情緒或問題「外在化」,即將其視為獨立於個體的外部實體。這種方法源於敘事治療(Narrative Therapy),由麥可·懷特(Michael White)和大衛·愛普斯頓(David Epston)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
外在化心理學的核心理念是將問題與人分開,避免將問題內化為個體的一部分。通過這種方式,個體可以更客觀地看待問題,減少自責和羞恥感,同時增強對問題的掌控感。例如,一個人可能將「抑鬱」視為一種外在的、可以與之對話和對抗的存在,而不是將其視為自己無法改變的固有特質。
外在化心理學廣泛套用於以下領域:
優勢:
局限性:
外在化心理學通過將問題外在化,幫助個體以更積極的方式面對挑戰,是一種具有創新性和實用性的心理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