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控心理學(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是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主要探討個體對自身行為結果的控制感來源。這一概念由朱利安·羅特(Julian Rotter)於1954年提出,屬於社會學習理論的一部分。
外控心理學的核心在於個體如何看待控制感的來源。外控型的人傾向於認為自己的行為結果主要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例如運氣、命運、他人或環境等,而非自身的努力或能力。這種信念會影響個體的行為模式、決策方式以及對未來的期望。
與外控心理學相對的是內控心理學(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內控型的人認為自己的行為結果主要取決於自身的努力、能力和選擇。這兩種控制感來源的差異會對個體的心理健康、動機和行為產生深遠影響。
理解外控心理學有助於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設計更有效的乾預措施。例如,通過增強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和內控感,可以幫助外控型的人更積極地面對挑戰。具體方法包括:
總之,外控心理學提供了一個理解個體行為和心理狀態的重要視角,對於促進個人成長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