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仙枕》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個典故,源自唐代詩人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在這首詩中,李白描述了自己在夢中遊歷仙境的情景,其中「夢仙枕」指的是他在夢中枕著仙人的枕頭,進入了仙境。這個典故常被用來形容夢境中的奇幻經歷或超脫塵世的遐想。
李白在詩中寫道:「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痲。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這段詩描繪了李白在夢中的仙境之旅,其中「夢仙枕」象徵著他與仙境的短暫接觸。這個典故在後來的文學作品中常被引用,用以表達對超脫現實、追求理想境界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