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奠」一詞源自中國古代,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二十五年》中,原文為:「夢奠於兩楹之間。」這裡的「夢奠」指的是在夢中舉行祭祀或奠禮。在古代,「奠」通常指祭祀或安放祭品,而「夢奠」則是指在夢境中進行類似的儀式。
在古代文獻中,「夢奠」有時也被用來比喻對先人的懷念或對逝者的追思。例如,唐代詩人杜甫在《夢李白二首》中寫道:「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江南瘴癘地,逐客無訊息。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這裡的「夢」雖然不是直接指「夢奠」,但表達了對故人的深切懷念,與「夢奠」所蘊含的追思之意有相似之處。
總的來說,「夢奠」在古代文獻中多與祭祀、追思相關,既可以是實際的儀式,也可以是象徵性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