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字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最早的「夢」字出現在甲骨文中,形狀像一個人躺在床上,頭部有線條表示夢境。金文時期,「夢」字的結構逐漸簡化,但仍保留了與睡眠相關的意象。小篆時期,「夢」字進一步規範化,形成了上下結構,上部為「夕」(夜晚),下部為「目」(眼睛),表示夜晚閉眼時所見的情景。到了楷書,「夢」字基本定型,沿用至今。
從字義上看,「夢」最初指睡眠中的幻覺或夢境,後來引申為幻想、願望等抽象含義。其字形演變反映了古人對夢境的理解和表達,同時也體現了漢字從象形到符號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