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一夢》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一首詩,全名為《天寶初南曹小司寇舅於我太夫人堂下累土為山一匱盈尺以代彼朽木承諸焚香瓷甌甌甚安矣旁植慈竹蓋茲數峯嶔岑嬋娟宛有塵外數致乃不知興之所至而作是詩》。這首詩描寫了杜甫在天寶年間(742-756)的一次夢境,夢中他看到了自己的母親在家中庭院裡堆土為山,並在旁邊種植了慈竹。詩中表達了對母親的思念之情,以及對時光流逝的感慨。
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杜甫在長安任職期間,因思念家鄉和母親而作。詩中通過對夢境的描寫,展現了杜甫對家庭和親情的深厚情感。詩的開頭寫道:「天寶初,南曹小司寇舅於我太夫人堂下累土為山,一匱盈尺,以代彼朽木,承諸焚香瓷甌,甌甚安矣,旁植慈竹,蓋茲數峯嶔岑嬋娟,宛有塵外數致,乃不知興之所至,而作是詩。」這裡的「南曹小司寇舅」指的是杜甫的舅舅,他在杜甫母親的堂下堆土為山,並在旁邊種植了慈竹,以此來代替原本的朽木,並用來承放焚香的瓷甌。
詩的後半部分則通過對夢境的描寫,表達了杜甫對母親的思念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夢中見慈母,手自植慈竹。竹生我亦生,竹老我亦老。竹死我亦死,竹枯我亦枯。竹生我亦生,竹老我亦老。竹死我亦死,竹枯我亦枯。」這裡的「竹生我亦生,竹老我亦老」等句,通過對竹子生長、衰老、死亡的描寫,隱喻了人生的無常和生命的短暫。
這首詩不僅展現了杜甫對母親的深厚情感,也反映了他對人生和時間的深刻思考。通過對夢境的描寫,杜甫將個人的情感與對生命的哲思融為一體,使得這首詩具有了深遠的意義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