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心理學(Existential Psychology)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主要探討人類存在的意義、自由、責任、孤獨、死亡等根本性問題。它起源於20世紀中葉,受到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代表人物包括維克多·弗蘭克爾(Viktor Frankl)、羅洛·梅(Rollo May)和歐文·亞隆(Irvin Yalom)等。
維克多·弗蘭克爾(Viktor Frankl)是存在心理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同時也是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他的經歷深刻影響了他的心理學理論,尤其是他提出的「意義治療法」(Logotherapy)。弗蘭克爾認為,人類最基本的驅動力是尋找生命的意義,即使在最痛苦的境遇中,人們也能通過賦予生活意義來找到生存的動力。
弗蘭克爾的主要著作《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詳細描述了他如何在集中營中生存下來,並提出了意義治療法的核心理念。他認為,人類可以通過三種方式找到生命的意義:(1)通過創造或工作實現價值;(2)通過體驗愛或美來感受價值;(3)通過面對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的態度來體現價值。
弗蘭克爾的理論對心理學、哲學和精神病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應對痛苦、疾病和死亡等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方面。他的工作不僅為心理學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無數人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和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