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第一次當班主任,接手的是全校有名的"問題班級"。開學第一天,我站在講台上,看著下面三十多張稚嫩卻冷漠的臉,心裡直打鼓。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坐在最後一排的小明。他總是一個人縮在角落,低著頭,長長的劉海遮住了眼睛。每當有人靠近,他就會像受驚的小動物一樣往後縮。上課時,他把課本豎起來擋著臉,仿佛在給自己築起一道牆。
我翻看了小明的檔案,才知道他父母離異,跟著奶奶生活。奶奶年紀大了,只能照顧他的起居,卻無暇顧及他的內心世界。漸漸地,小明變得沉默寡言,成績也一落千丈。
一次課間,我注意到小明在偷偷畫著什麼。走近一看,原來是在畫漫畫。雖然筆觸稚嫩,但構圖很有想法。我蹲下來,輕聲說:"畫得真棒,能給老師講講這個故事嗎?"
小明愣了一下,手指微微發抖。我耐心地等著,直到他慢慢抬起頭,眼神中閃過一絲光亮。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希望。
從那天起,我經常在課間找小明聊天,聽他講他畫的故事。慢慢地,他開始在課堂上舉手發言,雖然聲音很小,但已經是個巨大的進步。我讓他在班級文化牆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同學們都被他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吸引,紛紛圍著他請教畫畫技巧。
一個學期過去了,小明像變了一個人。他不再躲在角落,臉上也常常掛著笑容。最讓我感動的是,他在作文里寫道:"以前我覺得自己像一隻蝸牛,總是縮在殼裡。是老師讓我知道,原來我也可以像蝴蝶一樣展開翅膀。"
看著小明一天天變得開朗,我深深體會到: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等待綻放的種子,需要的只是陽光和雨露。作為老師,我們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用心去發現每個孩子的閃光點,用愛去澆灌他們的成長。
教育的真諦,或許就在於此:用真誠的微笑,去融化孩子們心中的堅冰;用耐心的等待,去見證每一個生命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