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是由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於1979年提出的一種行為經濟學理論,用於描述人們在面對風險時的決策行為。該理論挑戰了傳統的期望效用理論,指出人們在決策時並非總是理性的,而是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
核心觀點
-
價值函式:
- 展望理論提出,人們對收益和損失的感知是非對稱的。損失帶來的痛苦通常大於同等收益帶來的快樂,這種現象被稱為「損失厭惡」。
- 價值函式在損失區域比收益區域更陡峭,表明人們對損失的敏感度更高。
-
參考點依賴:
- 人們的決策依賴於一個主觀的參考點(通常是現狀或預期),而不是絕對的財富水平。
- 參考點的選擇會影響人們對收益和損失的評價。
-
機率權重:
- 展望理論認為,人們對機率的感知是非線性的。低機率事件往往被高估,而高機率事件則被低估。
- 這種機率權重函式導致人們在面對極端風險時表現出非理性的行為。
套用領域
-
行為金融:
- 解釋投資者在市場中的非理性行為,如過度反應、處置效應(過早賣出盈利股票,持有虧損股票)等。
-
公共政策:
- 在設計和實施政策時,考慮人們的心理偏差,例如通過「助推」(Nudge)理論來引導人們做出更好的選擇。
-
心理學:
- 研究人們在不確定環境下的決策模式,揭示認知偏差和情緒對決策的影響。
批評與改進
儘管展望理論在解釋人類行為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它也面臨一些批評:
- 理論中的參數(如損失厭惡係數)缺乏統一的標準,可能導致解釋上的模糊性。
- 一些學者認為,展望理論未能完全捕捉到複雜決策中的動態變化。
總結
展望理論為理解人類在風險和不確定性下的決策行為提供了重要的框架。它不僅在經濟和金融領域有廣泛套用,還為心理學、公共政策等領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通過進一步的研究和改進,展望理論有望在解釋和預測人類行為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