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閾心理學(Differential Threshold Psychology)是研究人類感知系統中能夠察覺到的刺激最小變化量的心理學分支。這一概念源自心理物理學,主要探討個體如何感知和區分不同強度的刺激。差異閾也被稱為「最小可覺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 JND),由德國心理學家古斯塔夫·費希納(Gustav Fechner)提出,並在恩斯特·海因里希·韋伯(Ernst Heinrich Weber)的研究中得到進一步發展。
韋伯定律(Weber's Law)
韋伯定律指出,差異閾與原始刺激的強度之間存在一定的比例關係。公式為:
[
\Delta I / I = k
]
其中,(\Delta I) 是差異閾,(I) 是原始刺激強度,(k) 是韋伯常數。例如,在感知重量時,如果原始重量為100克,差異閾可能是2克,那麼韋伯常數就是0.02。
費希納定律(Fechner's Law)
費希納在韋伯定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感知強度與刺激強度的對數成正比。公式為:
[
S = k \log I
]
其中,(S) 是感知強度,(I) 是刺激強度,(k) 是常數。
差異閾心理學的研究在多個領域具有重要套用:
差異閾心理學揭示了人類感知系統的精細調節能力,但也存在局限性。例如,個體差異、情境因素和文化背景可能影響差異閾的測量結果。此外,感知過程不僅依賴於物理刺激,還受到心理狀態和預期的影響。
總之,差異閾心理學為理解人類感知機制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並在實際套用中展現了廣泛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