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學(Happiness Studies)與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近年來心理學領域的重要分支,主要關注人類幸福感的提升和積極心理狀態的培養。以下是期中考的重點內容整理:
1. 正向心理學的定義與核心概念
- 正向心理學由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強調研究人類的積極情緒、個人優勢和生活滿意度。
- 核心概念包括:幸福感(Well-being)、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s)、心理韌性(Resilience)、意義感(Meaning)等。
2. 幸福感的構成要素
- PERMA模型:由塞利格曼提出,包括五個要素:
- P(Positive Emotion):正向情緒,如快樂、滿足。
- E(Engagement):投入感,指完全沉浸在活動中。
- R(Relationships):積極的人際關係。
- M(Meaning):意義感,找到生活的目標和價值。
- A(Accomplishment):成就感,追求目標並實現。
-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包括生活滿意度、正向情緒和負向情緒的平衡。
3. 正向情緒的作用
- 正向情緒能擴展思維(Broaden-and-Build Theory),幫助個體建立心理資源。
- 正向情緒與健康、創造力、人際關係密切相關。
4. 心理韌性與逆境應對
- 心理韌性指個體在面對壓力、挑戰或逆境時的適應能力。
- 培養心理韌性的方法包括:積極歸因、建立支持網路、培養樂觀態度。
5. 個人優勢與美德
- 塞利格曼與彼得森(Peterson)提出VIA性格優勢分類,包括24種性格優勢和6大美德:
- 智慧與知識
- 勇氣
- 人性
- 正義
- 節制
- 超越
- 發現並運用個人優勢能提升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
6. 幸福的測量工具
- 生活滿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SWLS)
- 正向情緒與負向情緒量表(PANAS)
- 幸福感量表(Oxford Happiness Questionnaire)
7. 提升幸福感的方法
- 感恩練習:記錄每天值得感恩的事情。
- 正念冥想:提升專注力,減少壓力。
- 設定目標:明確且有挑戰性的目標能帶來成就感。
- 建立積極關係:與他人建立深厚的情感連線。
8. 幸福的文化差異
- 不同文化對幸福的理解和追求存在差異。例如,西方文化更注重個人成就,而東方文化更強調集體和諧。
9. 幸福與健康的關聯
- 幸福感高的人群通常具有更強的免疫系統、更低的患病率和更長的壽命。
- 正向情緒能減少壓力荷爾蒙的分泌,促進身心健康。
10. 套用領域
- 正向心理學在教育、企業管理、臨床治療等領域有廣泛套用,例如:
- 教育中的正向教育(Positive Education)。
- 職場中的員工幸福感提升計畫。
複習建議
- 理解核心概念(如PERMA模型、VIA性格優勢)。
- 掌握測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 熟悉提升幸福感的具體策略。
- 結合實際案例,分析幸福感的提升方法。
通過以上重點內容的複習,能夠更好地掌握幸福學與正向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實踐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