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鹿夢,源自《列子·周穆王》中的一則寓言故事。故事講述鄭國樵夫在野外砍柴時,偶然捕獲了一隻鹿,他擔心別人發現,便將鹿藏在乾涸的池塘中,並用柴草遮蓋。然而,他後來忘記了藏鹿的地點,便以為這只是一場夢。回家途中,他不斷向人講述這個「夢」,卻被旁人聽到後找到了鹿。樵夫回家後,真的夢見了藏鹿的地方和找到鹿的人,於是第二天按照夢境去尋,果然找到了鹿。這個故事後來被用來比喻得失無常、夢幻與現實難辨的哲理。
得鹿夢的故事不僅富有哲理,也常被後世文人引用和演繹。例如,宋代詩人陸游在《贈鏡中隱者》中寫道:「得鹿夢回初了了,吠獒聲尚狺狺。」清代趙翼在《五十初度》詩中也有「髀肉虛增飽馳驅,得鹿夢久付華胥」之句,均借「得鹿夢」表達對人生得失無常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