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之死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著名情節,反映了曹操性格中的多面性。楊修因才華橫溢、機智過人,常能猜中曹操的心思,甚至在一些場合表現出對曹操意圖的洞察力,這讓曹操既欣賞又忌憚。曹操一方面愛才,另一方面又擔心楊修的聰明才智可能威脅到自己的權威。
楊修之死的直接導火索是「雞肋」事件。當時曹操在漢中與劉備對峙,戰事不利,曹操以「雞肋」比喻漢中,暗示其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楊修猜中曹操有意撤軍,便提前準備撤退事宜。曹操得知後,認為楊修過於聰明,可能洩露軍機,動搖軍心,最終以「擾亂軍心」為由將其處死。
這一事件揭示了曹操性格中的矛盾:他既欣賞有才之人,但又極度忌憚他人的聰明才智可能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曹操的多疑和果斷在這一事件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寧願殺錯,也不願留下隱患,這種冷酷無情的性格特點是他能夠在亂世中崛起的重要原因,但也使得他在歷史上留下了「奸雄」的形象。
楊修之死不僅是個人悲劇,也反映了曹操作為政治家的複雜性格和統治手段。他既能包容人才,又能毫不留情地剷除威脅,這種性格使他在亂世中立於不敗之地,但也讓他的統治充滿了血腥與權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