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的制約理論主要源自行為主義學派,尤其是伊萬·巴甫洛夫(Ivan Pavlov)和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B.F. Skinner)的研究。這一理論探討了環境刺激如何通過學習和經驗影響個體的行為。制約理論主要分為兩種類型:經典制約和操作制約。
經典制約由巴甫洛夫提出,他在研究狗的消化系統時意外發現了一種學習模式。巴甫洛夫注意到,狗在聽到鈴聲(中性刺激)後,即使沒有食物出現,也會開始分泌唾液(反應)。這是因為鈴聲與食物(無條件刺激)反覆配對出現,最終鈴聲單獨就能引發唾液分泌。這一過程被稱為「條件反射」。
經典制約的關鍵在於將一個中性刺激與一個無條件刺激配對,使中性刺激最終能夠獨立引發反應。例如:
經典制約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廣泛的套用,例如廣告中通過將產品與愉悅的情感聯繫起來,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慾望。
操作制約由斯金納提出,強調行為的結果如何影響未來的行為。斯金納認為,行為是通過強化(reinforcement)或懲罰(punishment)來學習的。操作制約的核心概念包括:
例如:
制約理論在心理學、教育、臨床治療和動物訓練等領域都有廣泛套用。例如:
制約理論為理解行為的學習和改變提供了重要的框架。經典制約側重於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關係,而操作制約則關注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聯。這兩種理論共同揭示了環境如何通過學習和經驗塑造個體的行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