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的第三人效應(Third-person effect)是一種認知偏差,指人們傾向於認為大眾傳播信息對他人(第三人)的影響大於對自己的影響。這一理論由美國傳播學者W. Phillips Davison於1983年提出,主要套用於媒體效果研究。
第三人效應的核心觀點是,個體在評估媒體信息的影響時,往往會高估其對他人(尤其是陌生人或群體)的影響,而低估對自己的影響。這種效應在涉及負面信息或爭議性內容時尤為明顯。
第三人效應在廣告、政治傳播和公共政策等領域有廣泛套用。例如,廣告商可能利用這一效應,設計針對「他人」而非直接針對消費者的廣告策略。在政治傳播中,候選人可能通過強調對手的負面信息對選民的影響,來爭取支持。
儘管第三人效應被廣泛研究,但也有學者對其普遍性和解釋力提出質疑。例如,某些研究發現,在某些情境下,個體可能低估他人受媒體影響的程度,甚至出現「第一人效應」(First-person effect)。
第三人效應揭示了人們在面對媒體信息時的複雜心理機制,強調了認知偏差在信息傳播中的重要性。理解這一效應有助於更好地設計傳播策略,並在公共政策制定中考慮其潛在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