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複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是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最早由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扎榮茨(Robert Zajonc)在1968年提出。該效應指的是人們對於反覆接觸的刺激(如物體、圖像、聲音或人)會產生更積極的態度或偏好,即使這些刺激最初並未引發強烈的情緒反應。
重複曝光效應的核心在於,隨著某事物在個體面前出現的次數增加,個體對其的熟悉度也會提高。這種熟悉感會降低不確定性,從而引發更積極的情緒反應。扎榮茨認為,這種效應並不依賴於有意識的認知過程,而是一種潛意識的、自動化的反應。
扎榮茨通過一系列實驗驗證了這一效應。例如,他向參與者展示了一系列陌生符號或圖像,某些符號出現的頻率更高。結果發現,參與者對高頻出現的符號表現出更高的偏好,即使他們無法回憶起這些符號的具體內容。
儘管重複曝光效應普遍存在,但其效果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
儘管重複曝光效應得到了廣泛驗證,但也有學者指出,其效果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例如個體的認知負荷、情緒狀態以及對刺激的解讀方式。此外,某些研究認為,重複曝光效應可能僅限於中性或輕微積極的刺激。
重複曝光效應揭示了人類心理中一種基本的傾向:我們傾向於喜歡熟悉的事物。這一效應不僅在理論上具有重要意義,也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套用。理解這一效應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分析人類行為,並在廣告、教育、社交等領域中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