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的「雙重束縛」(Double Bind)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格雷戈里·貝特森(Gregory Bateson)及其研究團隊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概念,主要用於解釋某些心理困境和溝通模式,尤其是在家庭系統治療和精神分裂症的研究中。
雙重束縛指的是一種特殊的溝通情境,其中個體接收到兩條相互矛盾的信息或指令,無論選擇哪一種回應方式,都會導致負面結果。這種情境通常具有以下特徵:
一個經典的例子是父母對孩子的矛盾指令。例如,母親對孩子說:「你要獨立,不要總是依賴我。」但當孩子嘗試獨立時,母親又表現出不滿或焦慮,暗示孩子應該繼續依賴她。這種情況下,孩子無論選擇依賴還是獨立,都會受到批評或感到困惑。
長期處於雙重束縛的情境中,個體可能會產生以下心理和行為問題:
雙重束縛理論在家庭治療和精神分析領域得到了廣泛套用,尤其是在探討家庭動態和溝通模式時。然而,這一理論也受到了一些批評。有學者認為,雙重束縛的定義過於模糊,且難以通過實證研究驗證其普遍性。此外,將精神分裂症完全歸因於雙重束縛也顯得過於簡化。
雙重束縛是一種複雜的心理和溝通現象,揭示了人類互動中可能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儘管其理論存在爭議,但它為理解某些心理困境和家庭動態提供了重要的視角。在現代心理學中,雙重束縛的概念仍然被用於分析人際關係和溝通問題,尤其是在治療和諮詢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