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效應(Matthew Effect)源自《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一概念在社會學、經濟學和教育學等領域被廣泛套用,用以描述一種「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現象。
在心理學中,馬龍效應通常用來解釋個體或群體在資源、機會或成就上的累積優勢。具體來說,那些在早期階段獲得較多資源或優勢的人,往往能夠在後續階段繼續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機會,從而進一步擴大他們的優勢。相反,那些在早期階段處於劣勢的人,可能會因為缺乏資源或機會而難以改變現狀,甚至可能進一步落後。
例如,在教育領域,馬龍效應可以解釋為什麼一些學生在學業上表現出色,而另一些學生則表現不佳。那些在早期教育中獲得良好基礎的學生,往往能夠在後續的學習中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機會,如更好的老師、更多的課外輔導等,從而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學業成績。而那些在早期教育中表現不佳的學生,可能會因為缺乏這些資源和機會而難以追趕,甚至可能進一步落後。
馬龍效應提醒我們,社會資源的不平等分配可能會導致個體或群體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擴大。因此,為了減少這種不平等,社會和政策制定者需要採取措施,確保每個人都能獲得公平的機會和資源,特別是在教育和職業發展等關鍵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