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法懶人包
一、立法目的
心理師法旨在規範心理師的專業資格、執業行為及倫理標準,以保障民眾的心理健康權益,提升心理服務品質。
二、心理師資格
- 臨床心理師:需具備臨床心理學相關碩士以上學歷,並通過國家考試。
- 諮商心理師:需具備諮商心理學相關碩士以上學歷,並通過國家考試。
三、執業範圍
- 臨床心理師:主要從事心理評估、診斷、治療及預防工作,適用於精神疾病、心理障礙等領域。
- 諮商心理師:主要提供心理諮商、輔導及教育服務,適用於情緒困擾、人際關係、生涯規劃等議題。
四、執業規範
- 專業倫理:心理師須遵守專業倫理守則,包括保密義務、尊重個案自主權、避免雙重關係等。
- 持續進修:心理師需定期參與繼續教育,以維持專業能力。
- 執業登記:心理師需向主管機關申請執業登記,並定期更新執業執照。
五、違規處罰
- 未取得心理師資格而擅自執業者,將面臨罰款或刑事責任。
- 違反專業倫理或執業規範者,可能被處以警告、停業或撤銷執照等處分。
六、民眾權益保障
- 知情同意:心理師應向個案說明服務內容、風險及權利,並取得其同意。
- 申訴管道:若民眾對心理服務有疑慮,可向主管機關或心理師公會申訴。
七、心理師公會
心理師需加入心理師公會,公會負責監督會員行為、提供專業支援及促進專業發展。
八、法律更新
心理師法會因應社會需求及專業發展進行修訂,民眾及從業人員應留意最新法規動態。
結語
心理師法為心理師執業提供明確規範,同時保障民眾接受專業心理服務的權益。無論是心理師或民眾,都應了解相關法規,以促進心理健康領域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