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性別(Gender Identity)是指個體對自己性別的內在感知和認同感,即一個人內心深處對自己是男性、女性、或其他性別的認知。它與生理性別(即出生時基於生殖器官被賦予的性別)並不一定一致。
心理性別的形成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生物學因素(如激素水平)、社會環境(如家庭和文化背景)、以及個人經歷等。它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通常在兒童早期開始形成,並可能隨時間變化。
社會對心理性別的認知和接受度因文化和時代而異。在一些社會中,跨性別者和非二元性別者可能面臨歧視和排斥。近年來,隨著性別平等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尊重和理解多元性別身份。
當個體的心理性別與生理性別不一致時,可能會經歷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即因性別認同與生理特徵不符而產生的痛苦感。支持性環境、心理諮詢和性別肯定治療(如激素治療或手術)可以幫助緩解這種不安。
總之,心理性別是一個複雜而多元的概念,反映了人類性別認同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心理性別是構建包容性社會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