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城市的喧囂漸漸平息。我蜷縮在書房的轉椅上,盯著電腦螢幕發獃。手邊的咖啡早已涼透,可我不敢睡。明天就是項目匯報的日子,方案還沒定稿,數據還需要核對,PPT只做了三分之一。
我清楚地記得,第一次感受到這種焦慮是在大學時期。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來覆去,腦子裡全是即將到來的期末考試。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胃部像被一隻無形的手揪住。那種感覺就像站在懸崖邊,隨時可能墜落。
焦慮像一位不速之客,總是在最不合時宜的時候造訪。它有時化作胃部的絞痛,有時化作失眠的煎熬,有時化作莫名的恐慌。我們習慣性地想要趕走它,用忙碌痳痺自己,用娛樂逃避現實,甚至用藥物強行壓制。
但焦慮真的只是需要被驅趕的負面情緒嗎?在心理諮詢室里,我遇到一位來訪者。她是一位年輕的母親,因為擔心孩子的健康而整夜難眠。當我引導她傾聽自己的焦慮時,她突然意識到,這份焦慮背後是對孩子深深的愛。焦慮不是敵人,而是內心的守護者,提醒我們關注真正重要的事情。
我開始學習與焦慮對話。當它來敲門時,我不再急於把它拒之門外,而是邀請它坐下來喝杯茶。我感受它的存在,傾聽它的訴求,理解它的擔憂。漸漸地,我發現焦慮不再那麼可怕。它就像一位盡職的哨兵,提醒我未完成的事項,督促我直面問題。
現在的我,依然會在重要時刻感到焦慮。但我知道,這不是需要消滅的敵人,而是內心的一部分。當我們學會接納焦慮,它就從一個折磨人的惡魔,變成了值得信賴的朋友。它提醒我們生命的脆弱,也彰顯我們對生活的在意。
夜深了,我關掉電腦,給自己倒了杯溫水。窗外的月光灑進來,溫柔地撫慰著這座城市。我知道,明天會是一個新的開始,而焦慮,將是我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