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暨社會學派(Psychosocial School)是心理學和社會學的一個交叉領域,主要關注個體心理發展與社會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其重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個體與社會的互動
強調個體的心理發展與社會環境的相互影響,認為個體的行為、情感和認知不僅受內在心理因素的影響,還受到外部社會環境的塑造。
生命週期發展理論
以埃里克森(Erik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為核心,將人的一生分為不同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心理社會任務和挑戰。例如,嬰兒期的信任與不信任、青少年期的身份認同與角色混淆等。
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
探討社會支持網絡(如家庭、朋友、社區)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強調良好的社會關係有助於緩解壓力、促進心理健康。
文化與社會結構的影響
研究文化背景和社會結構如何影響個體的價值觀、行為模式和心理健康,例如性別角色、階級差異和文化規範對個體心理的影響。
危機與適應
關注個體在面對生活危機(如失業、疾病、喪親)時的心理適應過程,探討如何通過社會支持和心理調適來應對挑戰。
社會化過程
研究個體如何通過社會化過程學習社會規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並將其內化為自我的一部分。
身份與認同
探討個體如何在社會環境中形成自我身份和認同,特別是在多元文化和全球化背景下,身份認同的複雜性。
心理暨社會學派的核心在於將個體的心理發展置於社會環境的背景下進行分析,強調心理與社會的不可分割性,並致力於理解個體如何在社會中成長、適應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