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物理函式曲線(Psychophysical Function Curve)是心理學和神經科學中用於描述物理刺激與其感知強度之間關係的數學模型。它通常用於研究感覺系統如何將外部物理刺激(如光、聲音、壓力等)轉化為內部心理感知(如亮度、響度、觸覺等)。以下是關於心理物理函式曲線的詳細說明:
心理物理函式曲線描述了物理刺激的強度(自變數)與感知強度(因變數)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通常是非線性的,因為感覺系統對刺激的回響往往遵循特定的規律。例如,韋伯-費希納定律(Weber-Fechner Law)和斯蒂文斯冪定律(Stevens' Power Law)是兩種經典的心理物理模型。
韋伯-費希納定律
韋伯-費希納定律提出,感知強度與物理刺激的對數成正比。其數學表達式為:
[
S = k \cdot \log(I)
]
其中,( S ) 是感知強度,( I ) 是物理刺激強度,( k ) 是常數。該定律適用於中等強度的刺激範圍。
斯蒂文斯冪定律
斯蒂文斯冪定律認為,感知強度與物理刺激的冪函式成正比。其數學表達式為:
[
S = k \cdot I^n
]
其中,( S ) 是感知強度,( I ) 是物理刺激強度,( k ) 和 ( n ) 是常數。( n ) 的值取決於感覺模態(如視覺、聽覺等)。
心理物理函式曲線通常具有以下特徵:
心理物理函式曲線在以下領域有廣泛套用:
心理物理函式曲線是理解人類感知機制的重要工具。通過建立物理刺激與心理感知之間的定量關係,研究者可以更好地揭示感覺系統的工作原理,並為實際套用提供理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