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物理學(Psychophysics)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物理刺激與其引起的心理感知之間的關係。其核心目標是通過定量化的方法,探討外界物理刺激(如光、聲、溫度等)如何被人類的感官系統接收並轉化為主觀的心理體驗(如亮度、響度、冷暖等)。
心理物理學的奠基人是德國科學家古斯塔夫·費希納(Gustav Fechner),他在19世紀中葉提出了心理物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費希納認為,心理現象與物理現象之間存在一種數學關係,可以通過實驗測量來揭示這種關係。他的著作《心理物理學綱要》(Elemente der Psychophysik)標誌著這一學科的正式誕生。
心理物理學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心理物理學的研究成果廣泛套用於感官心理學、神經科學、工程學(如人機互動設計)以及臨床醫學(如聽力和視力測試)等領域。通過心理物理學的研究,科學家能夠更好地理解人類感知系統的運作機制,並為相關技術的開發提供理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