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物理法(Psychophysics)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物理刺激與心理感知之間的關係。它旨在量化物理刺激(如光、聲、觸覺等)與個體感知之間的對應關係,探討人類如何感知外部世界。心理物理法的核心問題包括:物理刺激的強度如何影響感知?感知的閾值是什麼?如何測量感知的變化?
心理物理法的研究通常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絕對閾值(Absolute Threshold):指能夠被感知的最小物理刺激強度。例如,在完全安靜的環境中,人耳能夠聽到的最小聲音強度。
差別閾值(Difference Threshold):指能夠被感知的兩個刺激之間的最小差異。例如,區分兩個不同亮度的光線。
韋伯定律(Weber's Law):描述了差別閾值與刺激強度之間的關係。韋伯定律指出,差別閾值與刺激強度的比值是一個常數,即ΔI/I = k,其中ΔI是差別閾值,I是刺激強度,k是韋伯常數。
費希納定律(Fechner's Law):描述了感知強度與刺激強度之間的關係。費希納定律認為,感知強度的增加與刺激強度的對數成正比,即S = k log I,其中S是感知強度,I是刺激強度,k是常數。
史蒂文斯冪定律(Stevens' Power Law):與費希納定律不同,史蒂文斯冪定律認為感知強度與刺激強度的冪函式成正比,即S = kI^n,其中S是感知強度,I是刺激強度,k和n是常數。
心理物理法的研究方法包括:
心理物理法在感官研究、神經科學、工程心理學等領域有廣泛套用,幫助研究者理解人類感知的基本機制,並為設計更符合人類感知特性的產品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