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生理社會模型(Biopsychosocial Model)是一種綜合性的健康與疾病解釋框架,由美國精神病學家喬治·恩格爾(George Engel)於1977年提出。這一模型強調人類健康與疾病是由生物、心理和社會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不是單純由生物學因素決定。
生物因素涉及個體的生理狀態,包括遺傳、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這些因素直接影響個體的身體健康,例如基因突變可能導致遺傳性疾病,免疫系統失調可能引發自體免疫疾病。
心理因素包括個體的情緒、認知、行為模式以及應對壓力的能力。例如,長期焦慮或抑鬱可能導致免疫系統功能下降,從而增加患病風險。此外,個體的自我效能感、樂觀態度等也會影響其健康狀況。
社會因素涵蓋個體所處的環境、文化背景、社會支持系統以及經濟狀況等。例如,貧困可能限制個體獲得醫療資源的能力,而強社會支持則有助於緩解壓力並促進健康。
心理生理社會模型在醫學、心理學和公共衛生領域廣泛應用。它幫助醫療專業人員更全面地理解患者的健康問題,並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例如,在治療慢性疾病時,除了藥物治療外,還需考慮患者的心理狀態和社會支持系統。
心理生理社會模型提供了一個更全面的視角來理解健康與疾病,強調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的相互作用。這一模型不僅有助於改善臨床實踐,也為公共衛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