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發展理論主要探討個體從出生到成年的心理成長過程。以下是幾個著名的心理發展理論及其階段:
-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慾發展理論:
- 口腔期(0-1歲):主要通過口腔活動獲得滿足。
- 肛門期(1-3歲):通過控制排泄獲得滿足。
- 陰莖期(3-6歲):開始對性別差異產生興趣。
- 潛伏期(6-12歲):性慾暫時潛伏,主要發展社交技能。
- 生殖期(12歲以後):性慾重新覺醒,開始形成成熟的性關係。
-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 信任 vs. 不信任(0-1歲):建立對世界的信任感。
- 自主 vs. 羞恥與懷疑(1-3歲):發展自主能力。
- 主動 vs. 內疚(3-6歲):探索環境和承擔責任。
- 勤奮 vs. 自卑(6-12歲):發展技能和成就感。
- 身份 vs. 角色混亂(12-18歲):形成自我身份。
- 親密 vs. 孤獨(18-40歲):建立親密關係。
- 繁衍 vs. 停滯(40-65歲):關心下一代和社會。
- 自我整合 vs. 絕望(65歲以上):回顧生命的意義。
-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 感覺運動期(0-2歲):通過感官和動作探索世界。
- 前運算期(2-7歲):開始使用符號和語言,但思維仍以自我為中心。
- 具體運算期(7-11歲):發展邏輯思維,但限於具體事物。
- 形式運算期(11歲以上):能夠進行抽象思維和假設推理。
這些理論從不同角度解釋了心理發展的過程,幫助我們理解個體在不同階段的心理和行為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