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需求層次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一種理論,用以解釋人類行為背後的動機。這一理論將人類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通常被描繪為一個金字塔形狀,從底層的生理需求到頂層的自我實現需求。
生理需求:這是最基本的需求層次,包括空氣、水、食物、睡眠、性等生存所需的生理條件。如果這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人類將無法生存,因此它們是最優先的需求。
安全需求:一旦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人們會追求安全和穩定。這包括身體安全、就業保障、資源充足、健康保障和財產安全等。
社交需求:人類是社會性動物,需要與他人建立聯繫和關係。這包括友誼、愛情、家庭和歸屬感的需求。
尊重需求:在社交需求得到滿足後,人們會追求自尊和他人的尊重。這包括成就、地位、聲譽和自我尊重等。
自我實現需求:這是需求層次的最高層,指的是個人追求自我成長、實現潛能和追求個人理想的需求。這包括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道德和接受現實的能力。
馬斯洛認為,人們通常是在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後,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然而,這一理論也受到了一些批評,認為它過於簡化了人類動機的複雜性,並且不同文化和社會背景下的人們可能會有不同的需求層次。儘管如此,心理需求層次論仍然是一個廣泛認可和使用的理論框架,用於理解人類行為和心理發展。